从事跨境电商和外贸的中小企业主们,近期必然被这一话题所困扰:听闻“买单出口”已行不通,究竟如何应对?今天,带大家深入解析一项已实施十年的政策——市场采购贸易(海关代码1039),探究其如何从“政策红利”蜕变为“合规必然”。
一、三方利益驱动下的“合规进化”
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自2014年义乌试点以来,并非小微企业自发推动,而是由三方力量共同塑造:
专业市场方成为最大赢家。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试点资格不仅带来政府补贴,更成为吸引全国商户的“金字招牌”,直接带动租金、物流及人气的显著提升。
报关行完成华丽转型。他们将原本违规的买单业务包装成合规的市场采购贸易,既降低自身风险,又收获政府补贴与传统服务费的双重收益。
财税公司发现新蓝海。其主推的“1039税务筹划”,为企业化解无票出口导致的所得税过高问题,提供所谓“合规节税方案”。
在此过程中,出口企业仅需继续“买单”,但所购已是“合规且具政策背书的单”。
2025年国税总局17号文颁布,叠加金税四期推进,织就一张无形“数据天网”:
平台销售数据(亚马逊、阿里国际站等)
银行收汇数据(外汇管理局)
税务申报数据(各地税务局)
数据不符风险:店铺主体与报关主体不一致,系统自动识别异常
资金回流困难:境外收入无法通过报关主体合规收回
所得税风险爆发:无票采购致账面利润虚高,面临25%企业所得税补缴及罚款
三、服务商局限性:专业壁垒难以突破
报关行“管出不管收”:精于货物通关,却对税务登记、记账报税、所得税核定等后续环节陌生,更欠缺外汇管理实操经验。
财税公司“管税不管关”:深谙税务筹划,却低估“单柜15万美元”、“一柜多票”等报关实操的难度与成本,设计方案常于执行中受阻。
正是这些局限,令众多企业虽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却未能切实享受政策红利。
四、破局之道:专业市场平台优势凸显
专业市场管理方(如义乌小商品城、广州花都皮革皮具市场管理方)成为解决关键:
政策解读最权威:作为试点申请者,与海关、税务、外汇局等部门沟通最直接,制定操作指引最贴合实战。
一站式服务最省心:通过自建平台(如“Chinagoods”、“圣贸通”)整合报关、物流、外汇、财税服务,商户仅需对接单一接口。
规模效应最划算:业务量庞大摊薄成本,于物流、报关等领域提供更高性价比服务套餐。
五、实用建议:不同企业如何抉择?
立即停止“套壳行为”,主动对接正规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平台,确保店铺、报关、收汇主体一致。
小微出口企业:
小批量业务依托专业市场平台,待业务量充足后考量自建出口体系,逐步规范采购流程。
服务商:
加强跨领域学习,或与专业市场平台合作,融入更广阔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