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财税领域掀起轩然大波。报告中直指税务与海关等部门在税费征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因部门间数据未有效共享,导致惊人的726.6亿元税费流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PART 01部门间一堵无形的墙,成了偷逃税款者的隐秘通道
审计报告揭示了当前税费征管中的三大突出乱象:
(1)征收“过头税费”现象严重。28个省市的税务部门,向631户企业多征收或提前征收耕地占用税、增值税等税费及滞纳金,金额高达331.89亿元。与此同时,14个省市的地方政府,通过不正当手段,如将无偿划拨土地转变为有偿划拨,多收取土地出让收入等共计558.08亿元。这种对企业的过度征收,无疑加重了企业负担,扰乱了正常的财税秩序。
(2)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全国范围内,有2.1万户符合条件的企业,未能及时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等税费优惠,涉及金额高达2806.31亿元。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使得企业未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3)协同治税机制缺失造成巨额税费流失。截至2025年3月底,税务与海关、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机制。税务部门内部对涉税数据的关联分析也不够协同,这直接导致自2021年以来,少征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费达724.23亿元。此外,16个海关单位在进出口商品归类、报价、原产地等审核环节存在漏洞,少征进口环节税或多退出口退税2.37亿元。
PART 02买单出口,数据孤岛下的黑色产业链
当目光聚焦到726亿流失税款的构成时,一条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买单出口”。这种违法行为在2021年钢材出口退税全面取消后,如野草般疯长。
上海静安区法院的一则判决曾震动整个跨境电商行业:J公司通过“买单配票”方式骗取出口退税1130万元。法定代表人崔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该案完整呈现了这条犯罪链条:虚假身份套取出口信息、虚开变票制造合规假象、资金回流完成闭环操作。
“买单出口”在不锈钢行业尤为猖獗。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不锈钢出口量达504.42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5.6%;出口额却下降12%,单吨均价暴跌30%。量增额降的异常曲线背后,是“买单出口”的影子在游荡。
“业内存在部分出口商利用‘买单出口’,以低价吸引海外客户,导致国内正规出口商压缩利润或放弃海外订单。”一位行业分析师道出其中玄机。更令人震惊的是,不锈钢“买单出口”月度峰值竟达4万多吨。
数据孤岛为这些行为提供了温床。税务与海关系统不互通,企业出口信息在部门间支离破碎,无法拼凑出完整真实的交易图景。
多名出口商反映,即便在相关政策出台后,税务和海关的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天津、浙江等地的海关在监管过程中,抽查工作松散,对于发现的疑似“买单出口”行为,既不进行处罚,也不深入追查,使得这一违法现象屡禁不止。钢材作为数量巨大、涉案值高的商品,因“买单出口”导致的税收流失数额巨大,极有可能在那700多亿的税费损失中占大头。
案例:2025年7月,辽宁怡亚通电子通讯有限公司收到一张高达4.23亿元的天价罚单。这家公司在没有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通过虚构出口业务、“买单配票”、虚假结汇等手段骗取出口退税2.12亿元,最终被税务、公安、海关等多部门联合查处。
PART 03审计署发声,释放整治信号
审计署的这份报告,并非简单的问题披露,其背后释放出国家大力整治税收征管乱象的强烈信号。
报告中多次强调“严格依法治税”“大力整治乱收费”“堵塞制度漏洞”,这表明国家对于财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将采取零容忍态度。未来,对于任何形式的财税乱象,都将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数据不通畅已被明确视为导致税费流失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大数据治税”的推进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各部门间数据实时共享机制,对涉税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将有效压缩偷逃税的空间,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随着跨部门数据的逐步打通,瞒报、伪报、“买单出口”等违法行为将更容易被发现。逃税漏税并非一般违规行为,而是严重的犯罪,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处罚。这将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对潜在的违法者形成强大威慑。
个字直指要害。
PART 04破壁行动,数据联通的艰难探索
面对日益猖獗的逃税行为与沉重的财政压力,打通部门间“数据孤岛”已成当务之急。一些地方已开始破冰尝试。
2023年8月,青岛海关率先破局,与青岛市税务局合作建立“关税联动”机制,在全国首次实现海关与税务部门电子数据自动对碰、实时反馈的“数据双联动”模式。改革效果立竿见影:进口退税平均时间从1个月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
“打通了海关和税务两部门间的数据通路,真正实现了抵扣信息核查‘全自动、零待时’。”青岛海关关税处处长毕海军指出,这一措施既能打击“骗退税”行为,又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2023年12月,国家层面终于迈出关键一步。税务总局局长胡静林与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签署《关于“推进数据共享 深化协同共治”合作备忘录》,计划分步有序推进34类数据共享。
备忘录签署后,重庆等地迅速跟进。2024年1月,重庆海关与重庆市税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出16项举措,包括联合提升高资信企业便利化服务水平,建立共同重点服务名录库等。
PART 05封堵726亿漏洞的治理革命
技术破壁的同时,制度笼子也在加速编织。2025年成为政策密集落地的关键年份。
3月25日,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对逃税“买单出口”问题升级至法律法规层面,并规定不合规出口货物将按内销征税,追缴已退税款,违规者可能面临滞纳金、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7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第17号公告,要求自10月1日起,代理出口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必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情况。如未准确报送,将视为自营出口,承担相应企业所得税。这一规定直指“买单出口”的七寸——彻底堵住了挂靠出口的漏洞。
在打击层面,多部门联合执法已成常态。辽宁怡亚通骗取出口退税2.12亿元被追缴罚款4.23亿元;日照3户关联企业骗取6314万元出口退税,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6320万元。这些案件传递出清晰信号:违法成本已升至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海关总署同步开展“蓝天2024”专项行动,237家跨境电商企业因虚假出口被移送司法机关,其中17家涉案金额超亿元。数据穿透式监管正成为新利器——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维比对,异常交易无所遁形。
“创新不是违法的借口,新业态更需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上海静安区检察官在J公司案件中的告诫,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
PART 06金税四期与智慧海关的破局之道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跨部门数据治理体系。目前,税务总局正在推进的"金税四期"工程已实现与海关总署的报关数据实时对接,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发票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某试点城市的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疑似虚开发票案件同比下降67%,买单出口线索发现时间从平均45天缩短至72小时。
在政策配套层面,最高检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打击出口骗税协作机制》,已明确将"买单出口"纳入刑事打击范畴。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法院审结出口骗税案件同比增长83%,其中涉钢材案件占比达41%,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案例数据:浙江某钢贸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合规出口每吨利润只有50元,现在虽然退税减少,但不用再买单,实际利润反而涨了3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数据透明化倒逼企业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某央企已建立全球商品溯源系统,实现从矿场到码头的全流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