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收到税务稽查通知后感到困惑,作为小型企业,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为何会引起税务局的关注?尤其是金税三期大数据系统上线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到税务机关的稽查通知,许多企业老板和财务人员对此一头雾水。那么,税务机关是如何发现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呢?
税务局通过以下方式掌握企业偷税漏税情况:
一、强大的系统预警功能
金税三、四期大数据的应用,使税务局后台具备专门的软件,能够抓取金税系统中的纳税人申报数据。通过数据的纵向和横向比对,轻松发现企业数据的异常,进而筛选出高风险企业进行深入税务检查。若数据超出正常范围,系统会发出预警。预警后,注册地税务局会进行询问,要求企业提供凭证、发票、协议等材料。若检查无问题,税局将撰写报告,消除预警;若存在问题,则继续深入调查。涉税指标分析中,异常指标值的企业将被列入风险名单。
在“金税四期+大数据”时代,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变动:
1. 项目发生的变动;
2. 变动幅度大小;
3. 变动产生的涉税影响。
常见分析比对数据包括:财务报表数据特征与变动、纳税申报数据的关联与比对、企业发票信息及其他信息的逻辑与常识监控、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分析、凌晨开发票预警、企业购买童车获取专用发票抵扣预警、水电耗费异常、关联交易定价、转让费率变动、商标价格变动异常、是否符合同期资料资格、是否利用避税洼地开空壳公司避税、连续多年亏损或税负率极低的企业、注册经营地址在写字楼的生产型企业、法定代表人年纪较大的企业等。若分析中发现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情况,企业也会被税局重点关注。
二、黑客的爬虫技术也是税务局查处偷漏税的重要手段
爬虫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自动在互联网上抓取特定信息的程序或脚本。税务局利用这一技术,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涉税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2016年,福建税务局通过爬虫技术发现某上市企业股东变动,但金税系统中未发现相应申报信息,进而对该企业进行税务检查,查补税款6000多万元。总之,税务局查处企业偷漏税行为并不难,且随着信息技术升级,企业偷漏税行为更难隐藏。
三、发票异常企业成为税务局查处偷漏税的突破口
前段时间,某税务局的一则税务事项通知书引发关注,主要内容是:贵公司存在凌晨开具增值税发票的疑点。尽管税务局未禁止企业凌晨开具发票,但此事表明发票开具时间点是税务局风险监控的重要指标。虚开发票案件的涉案企业也是税务局必检对象,通常涉及多个省市的数百家企业。税务局会根据涉案企业顺藤摸瓜,逐个检查,确保偷税漏税企业无一漏网。
四、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税务局人员的业务水平显著提升,尤其在区县级层面。一方面得益于税局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许多人员具备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资格,且新进人员多为研究生、博士。此外,他们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远超一般企业财务人员,且分工细致,如货劳科专司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科等。他们对企业问题及账务处理了如指掌。
五、多部门信息共享
银行、工商、财政、税务、警局、社保等部门若发现问题,只需一比对,即可现形。例如,社保由税务局代收,社保与税务局共享企业工资信息,企业无法造假,一旦造假即刻暴露……
六、进场调查
关于查处偷漏税,早年的做法是入驻企业,像事务所一样逐笔核对账目,例如仓库进出必须具备“入库/出库单”,单据不全的则面临纳税调增的风险。那时企业数量较少,涉税风险相对简单,主要是瞒报收入、虚增费用、虚开发票等,针对这些方向总能查到问题。当时企业不多,每个税务专管员基本只负责几十户,对企业问题较为熟悉,管理相对容易。
然而,如今企业数量剧增,例如税务局160人需管理超过7万家企业,过去的做法已不现实,管理员制度也早已取消。因此,现行做法通常是接到举报后处理。平时更多依赖前文提及的系统,该系统中每个风险都有分值,国税局优先检查风险总分高的企业。
七、上下游、关键企业协查
他人问题牵连到你。在查上下游企业时连带发现问题。例如,税务局大力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连带查到受票方,无论是否知情,均有虚假抵扣风险,此时便成为税务机关重点稽查对象;此外,税务机关在查某生产型企业偷漏税证据时,相关联的公司如原材料提供商、销售对象等,也将成为检查举证对象,间接接受税务机关稽查。
八、投诉或举报
这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方式,也是税务稽查案件的主要来源,线索一旦提供,查处精准。例如,前段时间郑爽被前男友举报“阴阳合同”和偷税漏税。其他如消费者就餐索要发票遭拒,向税务机关举报,引发对企业税收问题的怀疑;财务人员因不愉快经历离职后举报公司偷漏税;竞争对手发现企业税收问题迹象后举报;股东分红纠纷导致的举报等。
九、专项/例行检查或稽查
全国、省、市级对某一行业、某一事项进行专项或例行检查。例如对房地产、医药、保健品等行业进行检查。
十、上级机关案源安排
案源安排是指税务机关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工作任务,对辖区内的重点企业、行业进行定向检查。
十一、双随机抽查
这种情况犹如“中奖”,被税务局抽中。但税务局并非随意抽取,通常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被“抽中”概率较高:
1. 税收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的;
2. 两年内两次以上被检举且经检查均有税收违法行为的;
3. 受托协查事项中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
4. 长期纳税申报异常的;
5. 纳税信用级别为D级的;
6. 被相关部门列为违法失信联合惩戒的;
7. 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
十二、央行金税管控风险推送
私人账户存取大额现金,超过规定额度需提前向银行报备登记,并接受审核和调查。央行的银行进账审查机制,实质上是对大额资金的全面管控。
主要目的:遏制利用大额现金进行逃税、洗钱、行贿等犯罪行为。
业务联盟:税警银三方合作,通过监控纳税人银行账户,对可疑交易涉及的税收疑点,交由税务部门进行稽查。
管理业务情形:
以涉及现金实物交接的柜面业务为主,涵盖通过大额高速存取款设备自助存取款的情形。同时,必须针对拆分、现金隐匿过账等规避监管的“伪大额现金交易”行为制定防范措施,既要监测单笔超过起点金额的交易,也要监测多笔累计超过起点金额的交易。
十三、税务机关对偷税的态度
1. 不予处理:对于规模较小、金额较小的企业,税务机关即便明知其偷税,也可能不予理睬。原因如下:
- 现行税收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税务机关风险较低;
- 税务机关人力资源有限,启动处理程序较为繁琐;
- 基于“放水养鱼”理念,尤其是南方地区前几年,企业发展壮大后,未来缴税额将增加。
2. 低调处理:对于规模较大、偷税意图明显的企业,分局税收管理员会与企业沟通,指出问题所在。若企业态度良好,可通过自查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方式处理;情节严重者,将启动税务检查程序。若企业拒不接受处理,将启动税务稽查程序。
3. 高调处理:此类情况通常源于上级推送、纳税人举报、跨区域协查等,税务机关必须有所交代,企业将面临严厉处罚,如涉及虚假发票等问题。
十四、偷税漏税的处罚标准
1. 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2. 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4. 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且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五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5. 税务、海关、银行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本罪犯罪人相勾结,构成本罪共犯的,应当从重处罚。
依法举报偷税漏税行为是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发现偷税漏税行为后,公民应立即向司法机关报案,并根据相关法律程序提交证据文件,坚决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对于依法举报者,行政机关应给予一定奖励。
扩展资料:
根据我国最新《刑法》,已无“偷税罪”这一罪名,第二百零一条改为“逃税罪”。《刑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刑法(第7次修改),对第201条偷税罪进行修改并增补新规定,对审计机关查处税收违纪违法问题的审计定性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税务局虽主管全国税务事务,但并不像其他执法机关那样严格处罚违法行为,通常会先要求补缴税费,若按时缴纳则不追究后续责任;若未缴纳,则需移送检察院提起公诉进行处罚。
总结:
贴心提醒各企业注意以下事项:
1. 企业只要数据真实、按时按规申报纳税,即使被大数据稽查到异常也无须担心,会有专人核实,不会草率判定数据作假。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不会受影响,无需过分担忧。
2. 金税四期上线后,企业将面临新一轮大清查,切勿心存侥幸!
3. 若发票有问题,尽快做进项税转出,相应企业所得税作纳税调增处理。若有两套账问题,尽快合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4. 谨慎对待对外申报的每一个数据,包括统计局、税务局、社保局、公积金中心等,因数据互通,可能相互印证,成为税务稽核的突破口!
以数控税!以数控税!以数控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企业如何避税,只要发票环节有问题,必能查到。对于想偷税的企业,只有税务局不想查,没有查不到的!在查账手段多样、大数据强大的当下,提醒大家,无论怎样避税,依法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前提,切勿虚开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