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多一个月处理了212单。”张尧(化名)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外贸单证员,主要负责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线路的货代提单、船东提单等单据制作,同时向客户更新开船时间和到港时间。“我们每月的标准单量是135单,但最近几个月我的平均单量在180单左右。”张尧告诉记者,同组的另一条线路主要面向越南客户,“爆单”情况更为严重,“他们的加班时间比我还多”。
张尧的忙碌是上半年外贸行业的缩影。今年上半年,面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极限施压,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展现出极强的韧性,成为经济增长超预期的重要因素。这份韧性,源于多元发展的贸易伙伴、坚定开放的务实行动以及持续升级迭代的制造业体系共同支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日益扩大的“朋友圈”,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外贸。根据海关统计,截至2024年末,中国已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非洲、东盟、拉丁美洲、欧盟的出口总值分别增长了20.2%、13.5%、10.6%、7.7%,较前5个月总体出口增速分别高出13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深化与非美经济体的合作,是上半年出口超预期的重要原因。他认为,我国出口重心加速向非美地区转移,东盟、欧盟、中东是主要目的地。其中,对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地区的贸易转移,以及对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阿联酋、印度的转口贸易加速。
“贸易转移的出口目的地即为需求终端,意在拓展非美市场。”温彬表示,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推出无差别的全球贸易保护,甚至不惜牺牲传统西方盟友利益。我国借此机会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得以部分分散关税风险。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与各国、各地区贸易伙伴的合作升级,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实际行动从根本上增强外贸韧性——
5月20日,中国与东盟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了110项合作共识。
7月3日至4日,《中国和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联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协定升级首轮谈判在北京举行。本次协定升级涵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投资和电子商务等4个章节。
商务部副部长鄢东在《中国和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升级首轮谈判中表示,协定升级是对现有协定的全面优化和拓展,在当前个别国家施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背景下,展现了两国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将为深化两国经贸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以创新实力增强韧性,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近年来,制造业持续爬坡上坎,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其他国家产业配套薄弱,对于一些基础原材料缺乏生产加工能力,无论产品品质还是交付周期,都难以满足欧美企业的需求。”福建某锂电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旺盛,而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受关税政策影响不大。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4%。其中,生物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产品出口额均呈双位数增长,增幅分别达35.9%、19.1%、12.7%和11.4%,成绩斐然。
中国银行研究院在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3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消费电子、锂电等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电机电气、车辆及其零附件、塑料制品、船舶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全球竞争力较强,未来相关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