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
谈及下一步稳外贸的发力点,受访专家和外贸企业不约而同提到了“新”。在专家看来,今年外贸实现质升量稳的信心和底气来自继续向“新”而行;外贸企业表示,将积极“走出去”,拓展新市场、新伙伴,开发新产品。
政策“上新”
助力打通堵点卡点
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各地各部门也已经快速行动起来,有的出台了实施细则,有的制定了配套举措。
比如,去年11月份,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12月份,海关总署发布《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通关便利十六条措施》。
各地则结合实际进一步做好稳外贸工作。今年1月份,福建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印发《2025年一季度提振消费稳外贸稳外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拓展多元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等多项措施;3月19日,在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海关结合辽宁实际,围绕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堵点、痛点问题,从支持新业态发展、促进优进优出、助企降本增效、提升跨境贸易效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突出政策再加力、服务再提升,出台46项具体落实举措。
一系列稳外贸新政策,精准打通外贸发展中的堵点和卡点。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方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简化进出口流程,将有效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进公铁联运等物流项目,将有效提高跨境贸易效能,促进区域贸易往来。在金融支持上,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投放,优化跨境贸易结算流程,将帮助企业应对风险。此外,支持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建设,引导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支持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有利于解决海运成本波动等卡点问题,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
“新”动能
开辟外贸新空间
跨境电商是国际贸易的有生力量,也是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与传统贸易相比,跨境电商具备到货快、节省费用、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优势,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在此背景下,更多旨在为跨境电商行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夯实了跨境电商行业的长期发展基础,助力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
比如,自去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发展的公告》,通过简化跨境电商出口监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以往相比,跨境电商企业不需要在跨境电商出口统一版系统进行海外仓业务模式备案,申报出口时,“单一窗口”不再校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企业备案信息。此举降低了运营等成本,为市场拓展与业务创新释放了更多资源。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谈到外贸拓展增量时表示:“将推动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来支持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在培育外贸新动能方面,可聚焦于贸易新业态、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领域。首先,跨境电商应从单纯的商品交易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强化规则制定与技术创新,抢占国际标准高地、打造绿色供应链;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外贸进行升级,提高外贸效率,2025年开年至今,全球经贸格局在多重挑战中持续震荡。我国外贸规模在经历2024年创历史新高后,正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应进一步以开拓创新精神做好稳外贸工作,积极应对外部变局,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稳外贸的有利条件正在集聚。一方面,政策工具箱持续释放效能。商务部近期提出四方面措施,着力组织外贸优品内销活动、推动内外标准认证衔接、加强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支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市场开拓到风险分散的全链条支持。例如,“外贸优品中华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帮助外贸企业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实现内外贸协同发展,这一举措既是短期积极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也是长期优化贸易结构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作为外贸高地,在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以及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上的先发优势,成为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力量。
不可忽视的是,稳外贸仍面临双重考验。从外部看,国际规则博弈加剧,发达国家通过各类机制主导数字经济、环境标准等新规则制定,我国企业适应成本增加。从内部看,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同质化竞争尚未根治,部分领域仍依赖传统路径,品牌化、绿色化转型亟待提速。此外,服务贸易基础设施滞后与标准认证壁垒,制约了高端生产性服务领域的突破。
破题之道在于以系统性创新打通堵点、激活全局。
首先,要强化技术赋能与规则引领双轮驱动。技术创新不仅是产品升级的根基,更是参与全球治理的通行证。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化供应链等技术应用,企业可重塑贸易效率;同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的规则条款,为扩大制度型开放探路,让更多包括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受惠,为我国加入国际高水平经贸协议提供实践支撑。
其次,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商务部提出的“外贸优品内销”并非简单市场拓展,而是通过标准衔接、平台搭建和政策协同,推动国内外市场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例如,统一国内外产品认证标准,可降低企业转换成本;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则能破解外贸企业本土化运营的盲区。
再次,要优化区域协同与产业生态。三大区域需更加注重错位发展:京津冀可依托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扩大出口优势;长三角应发挥“新三样”产业集群效应;珠三角则需巩固机电产品技术长项,培育绿色贸易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持续扩大等配套措施,将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保障。
当前,稳外贸的重要内容之一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为中国在世界经济风高浪急的现实中稳健前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创新、技术升级等因素不断形成合力,中国外贸必将以开拓者的姿态,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来源:经济日报